每年于4月初將馬鈴薯種塊栽入棚內,5月初等馬鈴薯苗已長到2寸高時,再移栽到大田里,早馬鈴薯6月底可提早半月收成。其詳細處理技術如下:
培養(yǎng)方法/進程:
1.切塊催芽。播種前20天,時刻約在3月初開始催芽。馬鈴薯種切塊時每種塊起碼有一芽眼。10~15塊/斤為宜。切好后用小灰干拌或多菌靈粉劑1:200倍對水浸種進行滅菌消毒。待種塊曬干后即開始苗床催芽,有兩種方法:一是在室溫15℃以上的屋角內用沙催芽,一層沙一層種塊;二是在室外的通風向陽處東西方向挖坑催芽,坑深25公分分配,一層沙一層種塊,3層為宜,然后加拱棚薄膜掩蓋,夜間加蓋草簾保溫。以上兩種方法在催芽期間要澆水1~2次,防止落干。當芽長到長0.5~1.0公分時,開始播種。
2.整地開溝。下種前看土地墑情,若墑情欠好,可思考灌溝造墑,造墑期間宜在下種前7~10天。馬鈴薯培養(yǎng)一般為雙溝定植,開溝時可采用大行50公分,小行40公分。
3.播種蓋膜。春分到清明為最佳期,在此應當分外提出的是:脫毒馬鈴薯可提早早播,春分前播完,株距可操控在20公分。播種前先用辛硫酸1:10000倍水順溝噴灑,防止地下害蟲。有機肥可直接撒如溝內或整地時撒入;化學肥可劃入溝內或撒在種塊之間(留心不能與種塊直接觸摸)。播種時,種塊置入溝內的方法有兩種:一是種芽朝下,此法長出的馬鈴薯根長苗壯,馬鈴薯少但塊大,但苗晚2~3天;其他方法是種芽朝上,此法長出的馬鈴薯根相對較短,馬鈴薯個小但多,且苗早2~3天。下種結束后從大行內兩頭取土將馬鈴薯溝及小行的空間蓋好耬平,加微膜蓋嚴壓實。
4.出苗放風及苗期處理。清明后,播種后20天分配,即有苗露土,此時可沖苗處將微膜摳破放風,以防蒸苗。待苗長到10公分高時,將苗周圍的膜用土壓嚴,以保水壓草。馬鈴薯生長的前期不宜澆水,待見花后再澆。若天旱無雨,可每隔10天澆水一次,一般澆2~3次水即可老到,收成前10天連續(xù)澆水。苗期防蚜蟲或薊馬等蟲害。
5.合理上肥。馬鈴薯喜施用農(nóng)家肥,每666.7平方米以4000~5000斤為宜,一同恰當施用化肥時要氮、磷、鉀協(xié)作運用。馬鈴薯對鉀需要量大,科學合理的氮、磷、鉀投肥比例是1.85:1:2.1。馬鈴薯喜歡吸收銨態(tài)氮,對硫的吸收比較多。據(jù)實驗,每增施1公斤硫酸鉀肥,可增產(chǎn)馬鈴薯100~150公斤。
灌溉方法進程:
馬鈴薯滴灌能夠用滴灌帶和膜下滴灌,滴灌帶是運用塑料軟管(滴灌管)道將水通過直徑約16mm毛管上的孔口或滴頭送到作物根部進行有些灌溉。是通過出流孔口十分小入的滴頭或滴灌帶,把水一滴一滴地均勻而緩慢地滴在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中。
滴灌設備包括:管上滴頭,滴灌帶,滴灌管。滴灌帶有連續(xù)貼片式、邊縫式、雙壁式、內鑲片式。滴灌管本分鑲片式及內鑲柱狀式。滴灌灌水器還分非壓力補償及壓力補償式。滴灌設備首要應用于寬行、高經(jīng)濟價值的作物如果樹、棉花、馬鈴薯、蔬菜、苗圃、溫室作物等的灌溉上,林業(yè)種樹及及園林喬、灌木、花卉等植物的灌溉上。滴灌技術可節(jié)約用水、節(jié)工、節(jié)肥、高產(chǎn)、優(yōu)良。滴灌系統(tǒng)有必要過濾,并配上肥設備。
馬鈴薯運用滴灌技術優(yōu)缺點:
1.水的有用運用率高在滴灌條件下,灌溉水濕潤有些土壤表面,可有用減少土壤水分的無效蒸發(fā)。一同,由于滴灌僅濕潤作物根部附近土壤,其他區(qū)域土壤水分含量較低,因而,可防止雜草的生長。滴灌系統(tǒng)不發(fā)生地上徑流,且易掌握經(jīng)確的施水深度,十分省水。
2.環(huán)境濕度低滴灌灌水后,土壤根系通透條件超卓,通過寫入水中的肥料,能夠供應滿足的水分和養(yǎng)分,使土壤水分處于能滿足作物央求的安穩(wěn)和較低吸力情況,灌水區(qū)域地上蒸發(fā)量也小,這么能夠有用操控保護地內的濕度,使保護地中作物的病蟲害的發(fā)生頻率大大下降,也下降了農(nóng)藥的施用量。
3.跋涉作物產(chǎn)品質量由于滴灌能夠及時恰當供水、供肥,它能夠在跋涉農(nóng)作物產(chǎn)量的一同,跋涉和改進農(nóng)產(chǎn)品的質量,使保護地的農(nóng)產(chǎn)品商品率大大跋涉,經(jīng)濟效益高。
4.滴灌對地勢和土壤的適應能力較強由于滴頭能夠在較大的工作壓力計劃內工作,且滴頭的出流均勻,所以滴灌適宜于地勢有高低的地塊和不一樣品種的土壤。一同,滴灌還可減少中耕除草,也不會構成地上土壤板結。
5.省水省工,增產(chǎn)增收。由于灌溉時,水不在空中運動,不打濕葉面,也沒有有用濕 潤面積以外的土壤表面蒸發(fā),故直接損耗于蒸發(fā)的水量起碼;簡略操控水量,不致發(fā)生地上徑流和土壤深層滲漏。
6.滴灌系統(tǒng)造價較高。由于雜質、礦物質的堆積的影響會使毛管滴頭堵塞;滴灌的均勻度也不易確保。這些都是如今大面積推行滴灌技術的阻撓。如今一般用于作物等經(jīng)濟作物。
滴灌設備的構成:
上肥(藥)設備:微灌系統(tǒng)中向壓力管道寫入可溶性肥料或農(nóng)藥溶液的設備及設備稱為上肥(藥)設備。常用的上肥設備有以下幾種:
(1) 壓差式上肥設備:此類上肥設備是在上肥閥的兩個副閥構成壓力差,并運用這個壓力差,將肥料(農(nóng)藥)寫入系統(tǒng)。此類上肥設備操作簡略,運用計劃大,可是肥液濃度會在上肥進程中逐步變低,不能準確知道上肥量。在運用進程中,要留心上肥罐的蓋子要擰緊。
(2)文丘里上肥設備:此類上肥設備是運用文丘里原理將肥料(農(nóng)藥)寫入系統(tǒng)。此類上肥設備結構簡略,運用便當,上肥比例準確,肥液濃度安穩(wěn),但需要與主管路并聯(lián)來打敗水頭扔掉較大的缺點。在運用進程中,留心調整上肥的速度。
上肥泵:此類上肥泵依托水壓來驅動內部活塞,將肥料寫入系統(tǒng)。此類上肥泵上肥的結構比較復雜,對水壓央求較高,肥液比例準確,肥液濃度安穩(wěn),價格比較高。在運用進程中,要留心調整上肥的比例。
為了確保微灌系統(tǒng)上肥時運轉正常,需要留心以下幾點:
(1)上肥設備有必要設備在水源和過濾器之間,防止堵塞灌水器; (2)上肥(藥)后需用清水沖刷管道,防止設備腐蝕;; (3)水源與上肥設備之間有必要設備逆止閥,防止污染水源; (4)上肥前先將肥料溶解,取上清液倒入肥料桶里邊。